有一篇文章,被古代书法家们抄录了一遍又一遍

王明珠
2021-01-08

有一篇文章,短短200余字的精炼小文,却被历代文人吟诵、抄录、书写,其中流传到今天的墨迹文本就有唐代褚遂良,元代赵孟頫,明代张瑞图、祝枝山、文征明、周天球、董其昌、王宠,清代钱沣、查士标、杨沂孙、邓石如……等等书法大家的作品;文中的意境也被宋代李从训,明代张瑞图、沈周等画家述诸丹青;它传到日本,江户时代南画名家池大雅也以它为题创作了一幅作品;甚至于,雍正皇帝还是皇子时,把它收在自己用来修心养性的《悦心集》中,列在首篇。

它就是东汉末年,山阳郡高平县(今邹城西南)人仲长统所写的《乐志论》。这究竟是怎样一篇文章呐?要解开这个疑团,需要先来了解仲长统这个人。

据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记载,仲长统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。他少时“好学,博涉书记,赡于文辞”。其时正值群魔乱舞,家国动荡,民生凋敝。弱冠之年的仲长统也像所有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样,怀着满腔热忱,揣着一颗要匡扶天下、解民倒悬的心,开始游学于青州、徐州、并州、冀州等地,其范围大致在今天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河北、辽宁一带。这也是当时战乱最频繁、战祸最惨烈的地区。仲长统行走其间,目睹战火纷飞,群雄征伐,“白骨蔽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场景,可能就有了被尘世携裹,“名不常存,人生易灭”,不如抽身世外,寄养性命的感慨。

仲长统曾拜访过当时的并州刺史高干。高干听说过他的名声,很热情地接待了他,并向他请教该如何在这乱世之中容身处事。仲长统性格狂放,不拘小节,言语耿直,他对高干说:“君有雄志而无雄才,好士而不能择人,所以为君深戒也。”高干自认为已经做得挺好,听着仲长统的话感觉刺耳,就把它当成了耳旁风。仲长统认为高干不是成大事的人,很快就离开了。不久,高干起兵叛乱,被曹操派兵镇压后失败。

后来尚书令荀彧听说了仲长统,把他请了去,举荐为尚书郎,还做了一段时间曹操的参军。但是仲长统性情狷介,每每谈起古今世事,就扼腕叹息,认为乱世长而化世短。乱世则小人贵宠,君子困贱”,与其委身豪强立功扬名,不如归去田园修养身心。他辞官回乡,从此再有郡县征召,就称病不往。公元220年,也就是汉献帝被曹丕逼着逊位的那年,仲长统去世,年仅四十一岁。

仲长统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政论家、哲学家和思想家。他著有《昌言》一书。《后汉书》中记载,《昌言》有三十四篇,十余万言。可惜原书没有流传下来。《后汉书》仅中录有《乐志论》、《见志诗》二首和《理乱》、《损益》、《法诫》三篇,可以一窥他思想闪耀的光辉。其中《乐志论》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最为深远,兹录全文如下:

使居有良田广宅,背山临流,沟池环澘,竹木周布,场圃筑前,果园树后。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,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。养亲有兼珍之膳,妻孥无苦身之劳。良朋萃止,则陈酒肴以娱之;嘉时吉日,则亨羔豚以奉之。踌躇畦苑,游戏平林,濯清水,追凉风,钓游鲤,弋高鸿。讽于舞雩之下,咏归高堂之上。安神闺房,思老氏之玄虚;呼吸精神,求至人之仿佛。与达者数子,论道讲书,俯仰二仪,错综人物。弹南风之雅操,发清商之妙曲。逍遥一世之上,睥睨天地之间。不受当时之责,永保性命之期。如是,则可以陵霄汉,出宇宙之外矣。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!

大概的意思是,我有一处临山傍水的良田大宅,潺潺流水环绕,修竹秀木掩映,院子前面有块菜地,屋后种满果树。有车可以代步,有美食可以奉养父母。妻子儿女不用艰辛劳作。朋友来了,能有酒有菜好好招待;逢年过节,能杀猪宰羊祭祀祖先。在田间地头散散步,到林中树下嬉戏游玩。把脚丫在清溪中荡一荡,扬起脸庞追着凉风跑一跑,钓钓游鱼,放放风筝。在舞雩台下谈天说地、讽诵诗文之后,再唱着歌、哼着小曲回家。有自己的一间静室,可以读读书,出出神,思及万里,神游八荒。和高朋佳友论道讲书,点评世事人物。还能弹弹琴,听听曲。我一辈子在这里逍遥自在,其他什么都瞧不上。不受世俗羁绊,不用担心随时可能丢掉性命。真能这样的话,就是神仙一样了,谁羡慕去到皇帝老儿手下讨个官职呐!

这是一幅多么舒畅、惬意、温暖,自由自在的生活画卷!这不是每个人都向往倾慕的生活吗?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畅想的美好生活吗?现在,您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文人都写它、画它了吧?因为,它实在是一种太让人向往倾慕却难于企及的生活,所以只好在笔墨纸间寄托这份美好愿望了。明代董其昌就说:“ 乐志论,……实山居之人所自宽语。余数书之,亦如归去来词,以志吾乐耳。”

董其昌将《乐志论》与《归去来兮辞》并列。其实不仅是他,根据流传的墨迹来看,赵孟頫、文征明等一众文人也都钟情于这两篇文章。其中缘由,或许是他们既钦仰《归去来兮辞》中的风骨,也向往《乐志论》中的生活。的确,同为出世、隐逸的名篇,《乐志论》既蕴含着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弥漫的淡然潇洒,又洋溢着自由、浪漫、狂放、舒展的气息。

2.png

1.png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