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一〕柳子戏
柳子戏起源于明末清初,在清代中叶比较盛行。以鲁西的郓城、菏泽一带为根据地,东至兖州、曲阜、泗水、宁阳,北至濮阳、聊城,南至苏北的徐州、丰沛一带,西至河南的开封、商丘等地均有其活动的踪迹。其所唱声腔,基本上是南北曲中的一些流行民间而成为时行小令的曲调,如《锁南枝》、《山坡羊》、《打枣竿》、《驻云飞》、《耍孩儿》、《黄莺儿》、《寄生草》等。但其遣词造句已多用民间流行语汇进行坦率的抒发。到清代中叶以后,梆子腔盛行,柳子戏乃掺合进山东梆子唱腔,形成一种七字句的所谓“柳子”。这已与原称小调或小曲为柳子有很大不同。这一剧种之所以定名为“柳子”,除了以七字句柳子为主调外,还因为它仍保留了许多曲调,兼唱青阳腔、高腔、乱弹、娃娃(即《耍孩儿》调)、西皮调、罗罗腔等。其多数剧目为唱曲牌的剧目,而唱柳子主调的剧目反而较少。这表明,唱曲牌者原属此剧种主体,唱柳子主调者为后期所引进。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可以看出,唱长短句的曲牌的剧种,如昆曲、高腔之类,远早于以七字句为主的梆子腔剧种。追本溯源,柳子戏的主调,还应推《锁南枝》《山坡羊》等民歌小曲。
柳子戏主要传统剧目有《黄桑店》《挂龙灯》《玩会跳船》等风格古老的戏,也有从其他剧种引进的戏,目下可知者有二百余出。按声腔分类:俗曲一百一十六出(包括柳子七出、耍孩儿十五出),〔高腔〕及〔高腔娃娃〕十六出,〔青阳腔〕十一出,〔昆腔〕三出,〔乱弹〕二十七出,〔罗罗〕十出,皮黄腔三十三出。其中仅三国戏就有近三十出。这些戏大都保持了原来声腔的原貌。如《杀虎》(乱弹)、《鞭打督邮》(俗曲)、《捉放曹》(皮黄)、《貂蝉思夫》(青阳)、《灞桥挑袍》(高腔)等。这些剧目有的借鉴过《三国演义》小说,有的取材并不见于《三国演义》,可能创作于《三国演义》成书之前。
柳子戏的传统剧目中,移植改编明清以来流行的“传奇”及清代中叶以来的“时剧”数量较多。如 :《白兔记》(兴围、回围、思夫),《汗衫记》(白罗衫)《金锁记》、《抱妆盒》(明人传奇有《妆盒记》《金丸记》)《游西湖》(明·沈自晋有《望湖亭》)《红罗记》(与《百花记》情节相近)等,均唱俗曲。《玉簪记》中的《潘必正偷诗》《姑阻来迟》唱〔青阳〕;《陈妙常思夫》、《秋江》唱俗曲 ;《铁弓缘》唱〔乱弹〕;《狮吼记》中的《变羊》唱〔乱弹〕;出自李玉《昊天塔》中的《盗骨》唱〔昆调乱弹〕;《锔大缸》《打面缸》(清人有《面缸笑》)、《探亲家》等唱〔罗罗〕;《探庄》《刺虎》唱俗曲。
别外,柳子戏剧目还有相当数量的“水浒戏”“包公戏”“神话戏”“生活小戏”等。
与其他由民间俗曲小令和说唱艺术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一样,柳子戏也有由个人清唱到多人拆唱,再到化妆清唱,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的成长历程。
明清以来,有关弦索清唱的记载和俗曲小令的坊刻本为数不少,其中不少作品堪称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杰作。例如,李开先《一笑散》:刊录的“夺泥燕口,削铁枕头,刮金佛面细搜求,无中觅有。鹌鹑肚里寻豌豆,鸳鸯腿下劈精肉,腹内刮脂油。亏老先生下手!”虽是短短一曲,却深刻尖锐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内部的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,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得无厌的本质和狠毒的手段,宣示出埋藏在人民心底的强烈呼声,因而得以长久流传、广泛称颂。
还有部分俗曲作品,以充沛真挚的情感,强烈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之间的忠贞不渝的爱情。如《汴省时曲锁南枝》中有这样一曲:“傻俊角,我的哥!和块黄泥儿捏两个。捏一个你,捏一个我,捏得来一似活托 ;摆得来同在床上歇卧。将泥人儿摔破,着水儿重和过,再捏一个你,再捏一个我 ;哥哥身上也有妹妹,妹妹身上也有哥哥!”这首曲子是山东、河南一带的作品,换句话说,也就是柳子戏发祥和流行地区的俗曲作品。这些优秀俗曲,为弦索清唱传播流行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
关于弦索清唱的情况,早在明代长篇小说《金瓶梅词话》中就有描写。而《金瓶梅词话》正是反映当时山东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。冯沅君先生曾写过《金瓶梅词话中的文学史料》一文,她认为,“在各种文艺中,是时风头最足的应推曲了。”当时的弦索清唱或是“家乐”,或是“传唱”,家庭中的妇女,即使是极庄重本分的吴月娘也对当时传唱的曲子略知一二,足见其影响之深广。当时清唱多为独唱,有时也多人合唱。艺人常以“腹内有三千小曲、八千大曲”相标榜。《金瓶梅词话》中选录的曲文,多出自《雍熙乐府》、《词林摘艳》等曲录,应是明代嘉靖年间(1522— 1566 年)较受欢迎的曲子。其中除剧曲外,西门庆还曾让四个唱曲的分别弹着琵琶、筝、阮,打着紧急鼓子,一递一个唱〔十段锦〕、〔二十八半载〕;先后唱的有〔山坡羊〕〔金字经〕〔驻云飞〕〔画眉序〕等曲。
清代初年的小说《梼杌闲评》第七回中,也写道:北京旧帘子、新帘子胡同一带的不少寓所,“都是小曲弦索”子弟们的下处。
弦索在民间也相当流行,如《霓裳读谱》卷五“乡里亲家睄睄亲家”中,就有“每日里跟着人家顽弦索”之句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广大群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,弦索清唱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趣味要求,于是化妆表演唱便应运而生。新颖的粉墨登场,载歌载舞,为弦索腔系的延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。
从现存的资料来看,柳子戏早期剧目中的“十大思夫”——《貂蝉思夫》《樊梨花思夫》《莺莺思夫》《李亚仙思夫》《李三娘思夫》《佘太君思夫》《赵花奴思夫》《陈妙常思夫》《王玉蓉思夫》《尼姑思夫》——都是由一个旦角主演的独角戏,实际上就是将原来的弦索清唱的曲调改换为由演员化妆登台演唱。刊印于乾隆六十年(1795 年)的《霓裳续谱》和刊印于道光八年(1825年)的《白雪遗音》中,有许多曲文与柳子戏传统剧目相同。如《白雪遗音》卷一《日落黄昏》中唱道 :“一更一点正好意思眠,忽听得蚊虫叫了一声喧。蚊虫我的哥,你在外面叫,奴在绣房听。叫的奴家伤情,叫的奴家痛情。枕边的相思,越思越伤情。娘问女孩这是什么叫?一更里的蚊虫,嗡嗡子嗡嗡叫到三更。”柳子戏《寒江城》中的〔道五更〕唱词则为 :“一更里一点正好眠,又听得蚊虫叫了一声喧。它那里嗡嗡叫,我这里细细听。它叫得伤情,它叫得苦情。伤情,苦情,句句相思,落下泪痕。”柳子戏《陈妙常思夫》中〔绣罗带〕一曲,曲词为 :“难提起十二个时辰,叫奴家苦惨凄。沉沉病儿染相思,连夜无眠,残月窗西。最难听天边孤雁声嘹呖。嗟叹苦自悲,愁肠积如堆。青春一生,留不住少年颜色,青春一去永不回。”《霓裳续谱》卷四“款步云堂”中的〔绣带儿〕一曲也与之近似。其曲词为 :“难提起,把十二个时辰付惨凄。沉沉病染相思恨,无眠残月窗西,更难听孤雁嘹呖堆积。哎,我几番长叹空自悲,怕春去,留不住少年颜色。空辜圆莺消燕息,只落得向幽窗偷弹珠泪。”
柳子戏“十大思夫”剧目,基本保留了弦索清唱的原始风貌,也体现出了由弦索清唱向化妆演唱过渡的鲜明特征 :一是粗具戏剧雏形,但仍残存清唱痕迹 ;二是剧本结构尚不完整,以唱为主,距载歌载舞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;三是从音乐结构来讲,仍旧完整地因循着弦索清唱的体例。
〔二〕昆 曲
昆曲剧种起源于江苏昆山。据明魏良辅《南词引正》讲,该剧种为元末顾坚所始创。周玄《泾林续记》有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昆山耆老周寿谊时,曾与之谈论昆山腔的记载。一般认为,昆曲是在明代嘉靖年间(1522—1566 年),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、弋阳腔的音乐,予以加工提高后,才使昆曲影响逐渐扩大。最早的成熟昆曲剧目当推《浣纱记》,是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鱼创作完成的。昆曲的唱腔细腻宛转,有“水磨腔”之称。伴奏乐器兼用笛、管(箫)、笙、琵琶等。表演上风格优美,舞蹈性强。在舞台艺术上对宋元以来的戏曲遗产进行了总结,创造了最为完整的表演体系,对其他后起剧种的影响较大。明清两代,昆曲在济宁地区盛行,孔府、孙状元府都曾养有昆曲戏班。清代中叶,涌现了一批以孔尚任为代表的济宁籍昆曲戏曲作家。清代中后期,山东梆子等地方戏蓬勃发展,以典雅相尚的昆曲逐渐淡出戏曲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