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一〕四平调
四平调剧种是在鲁西南民间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豫剧、评剧、京剧曲调发展而成的一个小剧种。一开始称“四拼调”,乃谓以四种声腔拼凑而成的曲调,后改为“四平调”。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。最初由花鼓艺人杜学诗等人于 1930 年前后,在济南搬上戏曲舞台。后来主要在鲁西南和苏、豫、皖与山东交界的部分地域演出。传统剧目以《王汉喜借年》《陈三两爬堂》影响较大。
〔二〕京 剧
京剧形成于距今二百余年的清代乾隆年间。是在吸收徽调、汉调、秦腔、昆曲等古老剧种和民间曲调的基础上,逐步演变,发展而成的。最初流行于北京,其后流行全国,现在被奉为国剧。京剧音乐基本属板腔体,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,所以也称“皮黄”。伴奏乐器有京胡、二胡、南弦子、月琴、笛、唢呐、海笛等管弦乐,和鼓、板、大锣、小锣、铙钹、堂鼓等打击乐。具有系统的表演程式,对各地方剧种的表演影响很大。剧目众多,名家辈出,流派纷呈。济宁京剧演出活动,当是在京剧盛行之后,由游宦济宁的官员、来济宁贸易的商贾、南北巡演的艺人,由京杭大运河泊来的。在济宁落地后,一直以票友班社的形式延续传承,绳绳缕缕,从未中断。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专业京剧团。